可是如果要我来说呢,到底怎样才能算是一部好的电影。在这个问题下我更遵循影志的三条不成文规则:真正优秀的电影,必然同时满足“启迪”、“共鸣”、“娱乐”三大共性。不要看这只有区区三个貌似平淡无奇的词,它们在我(作为一名普通观影者)的心中,足以代表所有高品质电影。
启迪
知名独立影评人魏知超曾调度自身擅长的心理学将所有电影区分为十二个维度,而这十二个不同的维度内,每三个都包含一个划分的临界点。这四个临界点分别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之外”。
私以为这样的划分很有道理,纵然我非心理学研究者,更对心理学一窍不通,但仅仅从临界点名称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意料”代表的是客观,而“情理”更多的是主观。
而他的答案,表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区块的好电影居多。前半句指代作品的颠覆性,后半句指代作品的合理性。而这两个性质组合起来看,即为启发或启迪。
启迪这东西,一定是我们曾经没有过的,这样的启迪能够带给你颠覆性的认知,但放在常理逻辑中,它又合乎其道。这是好电影理应具备的要素,它能让你以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某些事情。
再看骨灰级文青们奉若神明的豆瓣电影TOP250榜单,它们无不阐述着各自的道理,输送着所谓的启迪或启发。《申肖克的救赎》讲自由与释放;《英国病人》讲爱情与欲望;《海上钢琴师》讲才华与天赋......优秀的电影,大概就像中国古代神话里所说的那般,“八仙过海,各有神通。”
共鸣
在我还只有十三四岁的时候,和很多青春期男孩女孩一样,都曾对安妮宝贝、郭敬明的文字有过浪漫的幻想。后来想想,文字创作者之所以能够轻松俘虏受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曾带给我们别人给不了的共鸣。
放在电影作品的评价体系中亦如此,一部好的电影,一定像是“老友”一样贴心贴己。它替你说出你放在心里的话,让你有“我也有这种感受”的奇妙赞叹。
这也就能解释郭敬明的改编作品总是让人失望的原因,因为他的电影相比于文字总是缺乏青春期的共鸣。他或许擅长用笔触造梦,编织一个梦幻风情的国度让我们如痴如醉,但一旦将那些美妙的文字换成视听画面,就缺乏了他惯有的单薄、敏感、脆弱的青春文学气息。
同类型的《七月与安生》作为一部青春文学改编作,显然口碑方面赶超《小时代》。暂且不谈其他方面,只从怀旧角度入手。《七月与安生》的两位女主人公总是能够让女性观众找到归属感,要么漂泊,要么安稳,加上极具年代感的服化道与场布及合乎常理的剧情发展线,国产青春片黑马实至名归。
娱乐
娱乐性主要为商业片正名,相比于独立电影而言,市场普及广度更大的商业电影似乎没有高深立意、深刻主题,但这并不能埋没商业电影的优秀。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也应当被称作一部成功的电影。
比较知名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战》系列、《指环王》系列、《泰坦尼克号》等等,它们往往通俗易懂,更大程度上为简单娱乐而生。但这样并非拉低自身档次,相反,这样的电影作品在感官体验上更具苛刻要求。
而能将娱乐性与艺术性权衡较好的一票名导里,首推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披着商业电影外套内核却充满文艺气息的剧作盛宴,在带给我们奇幻缤纷的3D视听体验之外,更给予观众饱含哲理的启迪。所以说《少年派》是一部优秀电影毫不为过,而上映之际狂揽N亿的超高票房和IMDB、豆瓣后生难以匹敌的观众评分,也是大家对它的最好肯定。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影,应该能够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启发,震撼心灵的共鸣以及曼妙享受的体验。或许这不是对于优秀电影定义的标准答案,但就像知名影评人艾小柯说的那样:
如果你的回答不再是“好”和“坏”的两分法,那么恭喜你,你终于开始看电影了,而不仅仅是看故事。而只有真正开始看电影,什么是“好电影”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开始讨论。
-END-
我是燕六,一个梦想嫁给王祖贤的非专业影评人。
公子燕六:简书原创作者。简书人物专题主编。“要这诸般神佛,皆为美色倾倒。”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简书微信公众号出专题阅读了!在公众号里回复关键词看专题:
回复“书单”看书单推荐;回复“职场”看职场干货好文;
回复“金庸”看金庸系列书评;回复“民国”看民国人物评说;
回复“红楼梦”看红楼读书笔记,回复“出书”看简书作者出书计划;
更多专题阅读正在精选中!
长按下方二维码远离孤独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简书小明”,即可加入丰富多彩的简书微信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